還記得年初擬定年度計畫時,大家對於一整年的計畫充滿期待,每項計畫我們都充滿了雄心壯志,蓄勢待發。經過了上半年的努力,你的成績單如何呢?如果一切順利,在此恭喜您,也預祝未來會更好。但如果是不如預期的發展?你有想過是計畫趕不上變化?還是計畫本身就出了問題?還是執行面有落差呢?
60 分的策略、100% 的執行力
策略是近 20 年來管理理論與實務界的顯學,似乎一家公司不談策略、一位 CEO 沒有滿口策略,就不能成為從 A 到 A+ 基業長青的公司。然而,近年來,更多人反省了光有一套漂亮綿密的策略是無法確保成功的。執行力與紀律的缺乏,往往導致策略無法落實,組織績效向下沈淪。於是,最近企業管理界強調寧願只有 60 分的策略,再加上 100% 的執行力,也有機會達成超乎預期的成果。
有好的年度計畫固然重要,但如果不能落實在執行面上,也是枉然,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壓力與失落。因此,在下半年開始之際,我們並不期待有更完美、更美麗的計畫誕生。相反的,我們希望更聚焦在如何把有機會做更好的事情做更好(擴大戰果),暫時做不夠好的事情設法調整到有具體的成效(聚焦產出)。
挑選正確的衡量指標
然而,如何聚焦?如何挪動資源?取捨的依據是什麼?關鍵在於挑選出正確的「衡量指標」。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獲利,而不是增加工作效率。因此,衡量指標不應該是產品或服務何時上市?開發出多少功能?產出多少文件與報告?或是辦理多少活動?正確的衡量指標應該要直指目標核心,設定直接與達成目標正相關的指標,才有機會真正落實全公司的目標。
傳統的台灣公司,提到改善方案,直覺就是想到要從節省成本下手,因此人人對於「改善」這件事情都感到負面的印象。但真正有效的改善方案,應該如何達成公司目標 – 提高獲利下手。也就是說,可以從如何提高有效產出,同時降低存貨與營運費用等三個方向下手,而不僅是單方面的降低成本而已。
建立持續改善的思考流程
有了正確的衡量指標與全面改善的觀念後,下一步則是要建立持續改善的思考流程。即便每家公司、每個部門面臨不同的挑戰,但皆可以透過有節奏的思考方式,逐步找出持續性改善的方向。面對複雜的營運問題,讓我們閉上眼睛,回歸到目標的原點,思考的流程如下:
1. 應該改變哪些事情?
2. 要朝什麼方向改變?
3. 要如何改變?
過程中,透過建立正確的衡量指標,以制約理論來安排生產,進而增加有效產出,降低存貨與營運費用。不要追求局部最佳化,著眼於全公司的目標達成,即便犧牲部分效率,但卻能確保有效產出的增加,就有機會創造出高績效的結果。
改變從心出發,唯有相信才能挑戰奇蹟
相信多數的人都知道應該要改變什麼?也希望能改變。但事實上,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態。唯有從心態上的改變,唯有相信目標可以達成,才有可能產生徹底的變化,達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。
因此,誠摯建議大家從心態開始,瞄準正確的衡量指標,直指目標的核心,聚焦在有效產出的增加上。放棄局部化的改善措施,結合跨部門的力量,以 100% 的執行力達成全公司共同的成功,才能夠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。
好書推薦
執行力的修練:與成功有約的四個實踐原則
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:Achieving Your Wildly Important Goals
作者: 柯維, 麥切斯尼, 霍林
原文作者:Sean Covey,Chris McChesney,Jim Huling
譯者:李芳齡
出版社:天下雜誌
出版日期:2014/05/09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34944